8月25日至29日,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涛、院长方海率队赴北京、廊坊两地,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开展合作洽谈。此次行程聚焦“低碳智能建造”“城市防灾减灾”等国家战略需求,围绕科研平台共建、联合人才培养、重大项目攻关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8月25日,张涛书记、方海院长一行抵达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参加暑期学校的开班仪式,受到所方热情接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黄河激、教育处处长刘丽、空天飞行高温气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勇豪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威、超常环境非线性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刘传奇副研究员、徐多研究员、袁福平研究员等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刘小明研究员介绍了研究所“十四五”期间在微重力科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领域的重点布局,并重点展示了其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教育处处长刘丽表示双方在建设好土木工程专业英才班的既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深空探测结构力学”、“极端环境材料性能”等交叉领域。方海院长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创新实践,提出双方可依托力学所基础研究优势与学院工程应用特长,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张涛书记则提议建立“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力学理论向工程实践转化。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土木2401(与中科院力学所联合培养英才班)全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承办本次暑期学校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学校和力学所的合作,为我们搭建了通往力学前沿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跳出课本,触摸真正的科研世界;同时,更要向为我们带来精彩报告的各位院士、授课老师致以崇高敬意,是你们的智慧分享,让我们对力学学科有了全新的认知与向往。赵夏同学表示,记得初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时,那份纯粹而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们心生敬畏。在学术报告环节,何国威院士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湍流领域晦涩的前沿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复杂的公式不再冰冷,而是变成了探索自然规律的钥匙;其他各位老师更是将力学原理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全球科技前沿动态紧密结合,从航空航天的结构力学到宽域飞行器的力学原理,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了未知的探索之路。也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从院士和老师们眼中看到了对科学的执着、对真理的坚守,真正读懂了 “科学家精神” 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深耕与热爱。
会前,张涛书记一行还参观了力学所所史馆、钱、郭办公室旧址等。会后,土木2401(与中科院力学所联合培养英才班)全体同学向钱学森院士铜像、郭永怀烈士铜像敬献献花。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岳健广、力学系党支部书记赵爱国、辅导员李晓陪同参与活动。
8月25日下午,张涛书记、方海院长一行赴廊坊,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工力所”)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专项交流。工力所副所长温瑞智研究员、北京园区办公室主任张雪涛、城市综合防灾研究中心主任林旭川、地震工程实验中心副主任王永志与周中一等出席会议。
温瑞智副所长回顾了双方自2025年3月签署“土木工程英才班”共建协议以来的合作成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城市韧性评估联合实验室”等。他强调,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抗震防灾面临新挑战,双方需在“地震预警系统优化”“韧性城市数字孪生”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林旭川主任表示,工力所将开放其主持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数据资源,支持南京工业大学师生开展科研攻关。方海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就在“低碳高韧结构体系”“智慧基础设施运维”等方向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三项合作倡议:1、共建“城市更新与防灾减灾”联合研究中心,整合工力所在地震工程领域的权威数据与学院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技术积累;2、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针对“超大城市群地震灾害链风险防控”开展跨学科研究;3、加大英才班培养深度,增设“防灾减灾工程”专项方向,并引入工力所师资团队开设前沿课程。张涛书记指出,此次洽谈标志着双方合作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未来将围绕“平安中国”“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
会前张涛书记一行还参观了工力所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并就具体技术细节与科研团队展开现场研讨,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晓陪同参观。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审核:张涛、方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