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5江苏省“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进行第二天的学术报告。
上午,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赵爱国教授和杨勇教授主持下,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明磊、浙江大学黄博滔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齐玉军教授、中核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城和东南大学张建教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马明磊院长在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面向多算法协同优化的智能建造研发与实践》的精彩汇报。马明磊院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前建筑业面临的智能化转型挑战,并详细介绍了中建八局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他重点展示了基于多算法协同优化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通过BIM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多种算法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与精准决策。马明磊院长提出的多算法协同优化智能建造模式代表了建筑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在会场内积极提出问题,使得交流互动变得异常火爆。


黄博滔研究员带来了一场题为《高强高韧混凝土低碳设计制备与结构应用实践》的学术报告。黄老师系统介绍了高强高韧混凝土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发展机遇。他指出,传统混凝土生产过程碳排放高、韧性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亟需创新突破。针对这些挑战,黄博滔教授团队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高强高韧混凝土低碳设计理论与制备方法,通过材料组分优化、微观结构调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途径,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报告特别强调了高强高韧混凝土在结构应用中的实践经验,黄老师通过多个经典案例,详细分析了材料性能与结构行为的协同优化机制,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借鉴。黄老师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理论创新,更为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学员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提问环节持续不断,互动讨论的氛围十分活跃。


齐玉军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助力未来工程建设》的精彩报告,深刻剖析了AI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齐教授以丰富的案例和前沿研究开篇,同时指出当前建筑业面临的痛点问题。他强调,AI应是革命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重塑工程建设全过程,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报告中,齐玉军教授系统介绍了AI在工程各环节的创新应用。齐教授特别强调,AI与BIM、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创造全新的建筑产业生态。报告结尾,齐教授展望了建筑业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呼吁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创新应用。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齐玉军教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为理解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工程建设提供了全新视角。


刘城副总经理呈现了一场题为《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核电建造新技术创新与促发》的精彩报告。刘城总工首先科普了我国核电站基本情况,介绍了核电建造面临的全球新形势与国家战略需求,强调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他指出,当前核电建造正处于由传统生产模式向新质生产力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刘城总工系统阐述了中国核建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探索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他详细介绍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核岛建造全过程管控技术,该技术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模型,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与精准决策。在智能建造方面,团队开发的核级混凝土智能浇筑机器人和焊接自动化系统,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刘城总工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理解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核电建造行业变革提供了全新视角,对推动核电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整场报告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


张建教授带来了题为《面向土木工程建造与运维的非接触感知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精彩报告。报告伊始,张教授系统梳理了当前土木工程建造与运维面临的监测难题,指出传统接触式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布设困难、维护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等短板。针对这些挑战,他介绍了团队多年来在微波雷达、计算机视觉等非接触感知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张建教授重点展示了基于高精度摄影测量的结构变形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多角度图像采集与深度学习算法相结合,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全场变形监测,成功应用于多座大型桥梁的健康监测。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这些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监测精度和效率,更显著降低了工程风险。张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也为推动土木工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会学生围绕非接触感知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氛围热烈。


下午,暑期学校学生先后参观了结构实验室、BIM实验室、智能材料实验室、复合材料实验室和木结构实验室等。在结构实验室,学员们见识到大型结构加载系统的强大能力。在BIM实验室,师生们体验了最新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直观感受了数字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革命性应用。智能材料实验室的参观环节,展示了我校各团队在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复合材料实验室,学员们了解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最后,在木结构实验室,学员们领略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此次实验室参观活动不仅拓宽了学员们的专业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科研创新的热情。






7月2日,五场专题报告构成了一场卓越的学术盛宴,各领域顶尖专家汇聚一堂,挥洒智慧光芒。专家们不仅分享了前沿理论研究,更将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呈现出深邃而又实用的学术成果。每一场报告都如同打开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大门,让与会者得以窥见土木工程领域的无限可能。学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创新视角。这些宝贵财富如同种子,埋藏在心灵深处,等待在未来的科研与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随后的实验室参观环节将理论学习延伸至实践观摩,先进仪器设备的展示与实验过程的演示让抽象概念变得具象可触。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们对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自身发展描绘出更加明确的蓝图。
作者:狄方殿;审核:张涛、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