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5江苏省“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进行第一天的学术报告。
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海教授、王俊教授和杨会峰教授主持下,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加平;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叶继红教授;中建三局副总经理王开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陆伟东教授;浙大宁海生物质材料与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肖岩教授;林桐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聪博士;深圳大学董必钦教授;东南大学张亚梅教授;重庆大学石宇教授;清华大学陶慕轩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方海教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刘加平院士带来一场题为《绿色建材创新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基于综合考虑结构性能与服役寿命的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方法,明确了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向,进一步从混凝土材料组成、制备技术、服役性能等方面介绍了低碳发展主要技术路径,并对水泥混凝土未来低碳化发展进行了展望。学员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提问环节持续不断,互动讨论的氛围十分活跃。


赵宪忠教授带来一场题为《智能建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智能建造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与融合,并展望了智能建造对未来建筑产业变革的深远影响。报告结束后,赵宪忠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解答了相关问题,现场气氛活跃。


叶继红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工程结构抗火试验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工程结构在火灾环境下的性能评估与试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抗火试验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及工程应用案例。叶继红教授结合团队多年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抗火领域的关键问题与发展趋势,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发。


王开强副总经理带来一场题为《智能建造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围绕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技术应用及实践案例展开,深入探讨了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建筑行业的融合创新,分享了智能建造体系在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成本及推动行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前瞻性强,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宝贵思路。

陆伟东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古建筑木结构构件材料及连接力学性能关键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古建筑木结构的材料特性、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及抗震关键技术,结合现代实验方法与数值模拟,揭示了木结构的耐久机理与抗震机制。陆伟东教授与现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解答了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肖岩教授带来一场题为《竹木结构的传力机制:多高层和大跨结构设计案例》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竹木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力学性能与传力机制,结合多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的实际案例,展示了竹木结构在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与优势,肖教授强调,竹木结构不仅环保节能,还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和设计灵活性,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会师生对报告内容反响热烈,并就竹木材料的工程应用前景与肖岩教授展开深入交流。


黄聪博士带来一场题为《工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与探索》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工程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同时“双碳”目标也将推动绿色施工和可持续材料的广泛应用。他还呼吁行业加强跨界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本次报告为工程行业提供了前瞻性洞察,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会上,还举行黄聪博士兼职教授聘任仪式。



董必钦教授带来一场题为《仿生混凝土设计理念与实现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仿生混凝土的前沿设计理念,通过模拟自然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提升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并系统阐述了仿生混凝土的实现方法及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为土木工程材料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互动环节中,董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技术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展开热烈讨论。


张亚梅教授带来一场题为《混凝土3D打印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混凝土3D打印的技术原理、材料性能优化及智能化施工流程,并分享了该技术在建筑工业化、异形结构建造及可持续建筑领域的创新应用,报告指出,3D打印技术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并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新思路。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在会场内积极提出问题,使得交流互动变得异常火爆。


石宇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在零碳建筑中的创新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轻量化、高强节能的特点,及其在零碳建筑中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实践案例,重点探讨了该结构体系如何通过材料优化、装配式施工和可再生能源集成,显著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报告内容丰富有趣,拓宽了学员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员们的研究兴趣。


陶慕轩教授带来一场题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些研究和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系统阐述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并分享了多个典型工程案例,展示了该结构形式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领域的优越性能与实践价值。陶慕轩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


方海教授带来一场题为《先进复材基础设施结构韧性防灾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的学术报告,报告深入阐述了先进复合材料在提升基础设施抗震、抗风及抗爆等防灾能力中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了复材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工程应用前景。学员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提问环节持续不断,互动讨论的氛围十分活跃。


作者:黄凤华;审核:张涛、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