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5江苏省“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进行第三天的学术报告。
上午,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赵爱国教授主持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林旭川研究员、东南大学谢天宇教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林旭川研究员在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现代城市震害调查、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精彩汇报。林旭川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发的 “城市震害模拟器仿真系统”,实现了大规模建筑群的快速自动数字化建模,具备灾害演化集成仿真与多灾害耦合分析功能,已在国内外3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融合前沿技术打造“地震灾害综合评估管理系统”,为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提供支撑。林旭川研究员表示,这些技术的应用,能为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城市抗震韧性,未来有望构建震后可自愈型的智能城市工程系统,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谢天宇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城市进化论:可持续建筑及能源新篇章》的学术报告。讲座中,谢天宇教授指出土木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应用里的关键作用,借阐释卡尔达肖夫指数等理论,揭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新方向--在传统功能上集成能量捕获系统。在谈到光伏材料光热效应难题时,谢天宇教授介绍了新型被动冷却材料,其借助微结构调控实现自发制冷,有效提升光伏板工作效率。对于建筑与光伏融合,谢教授强调创新需兼顾实用与美学。他的团队开发的梯度反射材料,将散射率提升29%,还达成建筑外观艺术化表达。此外,谢教授在能源存储领域也有诸多探索,从碱激发材料低成本储能特性,到可更换式能源补给装置模块化设计等,为可持续建筑及能源发展提供新思路,引发广泛关注。学员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提问环节持续不断,互动讨论的氛围十分活跃。


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先前研究员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冲击动力学行为研究》的精彩汇报。吴先前研究员阐述了汇报了关于薄膜材料的实验进展:采用约200纳米厚的薄膜进行实验,辐照后材料的单位质量能量吸收能力显著提升,防护性能提高一倍以上。最高比性能达到28兆焦/公斤,远超传统金属材料(0.1-0.5兆焦/公斤),是目前薄膜材料中报道的最高防护能力。辐照后,碳管层间相互作用增强形成交联结构,每一层均能承载,提升能量吸收。吴先前研究员在未来希望能够聚焦单丝/薄膜的基础性能提升。探索通过计算快速预测复合材料性能的方法,减少参数调整耗时。


大连理工大学崔瑶教授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钢结构抗震韧性初步设计方法》的精彩汇报。崔瑶教授以传统“大震不倒”设计无法满足震后功能快速恢复需求,新西兰基督城地震案例凸显经济损失问题,旨在设计出可以控制损伤顺序,实现多水准地震下的性能可恢复。汇报中提出建立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关联结构设计参数(刚度、强度、延性)与韧性指标。场地信息(地震加速度、特征周期)、层数、截面参数等。综合考虑位移角、加速度损伤、残余变形的韧性指数R。崔教授考虑柱局部屈曲退化的层剪切模型,验证表明其可准确模拟钢框架倒塌行为(如日本18层振动台实验)。对比九种回归算法,优选模型误差<5%,计算效率从9小时提升至6毫秒。


中建八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王璟高级工程师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智能建造融合实践与创新探索》的精彩汇报。王璟高级工程师指出建筑业GDP占比高(31.6万亿),但数字化水平落后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标准化不足制约智能化发展。未来需要在以下五大领域:BIM一体化设计、建筑机器人、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建筑产业互联网做出相关进步。如BIM技术演进:从三维展示到深化设计(管线综合),再到运维管理(数字化交付)。建筑机器人:地平施工三件套(抹灰、整平)效率优于人工,但收边需配合,成本暂高。产业互联网:中建八局自研平台(如“星系列”产品),覆盖人机料法环全流程管理。王总指出未来需推动“数字化资产交付”,整合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数据,复合型人才培养(智能建造专业增设计算机、物联网课程),产品化转型:智能装备(如架桥机、喷涂机器人)市场化应用。


会议最后,我院副院长王俊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我院和研究生暑期学校相关情况。

作者:郑宇宙;审核:张涛、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