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信息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学术信息
教育教学
首页
>
学术信息
>
正文
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5江苏省“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报道(四)

74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与“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顺利进入第四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数字化建造、AI应用、水资源工程、风电结构、桥梁健康监测等前沿话题,为学员们带来了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

上午由汪俊华教授主持,两场报告分别聚焦工程数字化与AI在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

楚仲国总经理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带来题为《自主工程数字化关键技术支撑工程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楚总围绕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面临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安全、供应链稳定等挑战,介绍了由建研院开发的三维软件平台BIMbase的研发历程与实施路径。平台依托“一个底座软件 + 多行业应用”的架构,已发展出32个行业软件、1000余家实际应用案例,构建起自主可控的BIM工业软件生态。楚总还介绍了由建研院发起的“工业软件BIM生态联盟”,并就如何推动国产CADCAE等软件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展进行了展望。报告引发线上线下热烈讨论,学员们纷纷就国产软件的发展提出问题,楚教授逐一详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随后,来自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的吴鹏副教授带来题为《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Imagery and AI in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的学术报告,围绕寒冷区域水力问题、冰塞洪水、水资源管理与气候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讲解。吴教授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AI在水资源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土地覆盖分类、水动力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等,强调了多学科融合在现代水资源工程中的重要性。他还分享了与中、日、伊、印等多个国家高校的合作经验,倡导推动AI与水资源工程的跨学科协同创新。学员们积极提问,就AI建模精度、数据获取及气候影响机制等问题展开交流。

下午的学术报告由李枝军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围绕结构减震、桥梁识别与智能设计等话题带来精彩分享。

湖南大学华旭刚教授在线发表题为《大型风力机结构阻尼特性与减振控制研究》的报告。华教授从海上风电机大型化趋势出发,深入剖析了现有结构在复杂海洋环境中所面临的服役安全挑战。他系统讲解了新型钢-UHPC混合塔筒、漂浮式基础等创新结构形式,以及风力机多源阻尼特性的研究进展。报告展示了其团队在涡流控制、电涡流阻尼器等减振装置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多个国家级项目验证了相关设计方法的实用性与前沿性,引发学员强烈关注。

东南大学冯东明教授带来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的车桥参数反演识别研究》的报告,深入剖析了AI技术在桥梁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冯教授分别从桥上移动荷载识别、结构异常检测及铰缝损伤识别三个维度,介绍了时间分辨率编码网络、PatchTSTRetNet等前沿深度学习模型在桥梁监测中的实践成果。他指出当前桥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提出利用AI技术可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识别与预警机制。报告内容系统、方法新颖,为桥梁智能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来自同济大学的高宇擎副教授带来了《生成式 AI 与强化学习联合驱动的钢框架支撑结构智能设计》报告。他从智能设计的现实需求出发,介绍了生成式AI(如GANDiffusion Model)与强化学习在结构平面布置与构件尺寸优化中的实际应用。高教授还演示了钢框架结构智能设计平台的初步开发成果,并结合案例展示了AI技术如何实现设计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报告前沿性强,令在场学员耳目一新。

最后,宁波大学谢文教授做了题为《可恢复功能双柱式桥墩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的报告。谢教授指出,在地震多发背景下,提升桥墩的可恢复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分别介绍了带耗能构建桥墩与摇摆桥墩两种设计思路,阐述了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通过试验数据与案例分析,谢教授展示了双柱式桥墩在提升抗震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报告理论联系实际,学术与工程并重,获得现场学员的一致好评。

74日的6场专题报告内容紧扣“AI赋能土木”这一主题,涵盖工程数字化、水资源AI管理、风电结构安全、桥梁监测与智能设计等多个土木工程的热点与前沿方向。专家们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线下线上互动踊跃,气氛热烈,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思维,也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作者:游田;审核:张涛、方海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珠南路30号
邮编:211800        电话:025-58139488
扫一扫关注“南京工业大学嘉木之音”

Copyright @ 2021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