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25“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和2025江苏省“AI驱动未来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进行第五天的学术报告。
上午,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新晨副教授主持下,浙江工业大学彭卫兵教授、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丛军博士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彭卫兵教授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随机车流下桥梁结构损伤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的精彩汇报。彭教授分享了自己从实际桥梁工程倒塌事故分析经验中提取总结科学问题的研究经验。彭教授指出从诸如宁波余姚方桥、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及贵州夏蓉告诉猴子河特大桥等多起桥梁倾覆倒塌典型事故分析可以认识到桥梁倾覆事故灾害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彭教授详实介绍了他近些年提出的关于基于变形体的抗倾覆计算方法的研究内容。彭教授建议应把目前桥梁设计规范给出的倾覆系数应从2.5调整到5.0以满足桥梁的抗倾覆安全指标。此外,彭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再随机车流下桥梁结构损伤智能诊断等研究内容。彭教授建议使用非常少的传感器进行桥梁损伤的识别诊断,并指出车脸识别和声音识别诊断车辆类型的准确率可高达90%以上。彭教授的报告引发线上线下热烈讨论,学员们纷纷就桥梁损伤和智能识别等提出问题,彭教授逐一详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丛军博士带来了一场题为《基于AI大模型与机器人双轮驱动的智能建造模式与应用》的学术报告。汪总经理针对当前我国土木工程领域面临的如何转型的问题,他认为智能建造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而如何转型是需要慎重思考的,他指出使用数字技术对工程建造赋能是一种可行性很好的方法。汪总经理指出未来的工程建造中数据已经成为工程领域的生产要素,人、机、材、数构成的人机协作的生产施工才应该是智能建造的方式。而且,工程结构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才应该是智能生产的正确模式。报告引发线上线下热烈讨论,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心,纷纷就智能建造等提出问题,汪总经理逐一详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


下午的学术报告由杨勇教授主持,上海非结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Y-GAMA创始人王洁、南京工业大学讲师徐积刚博士和李子奇博士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
上海非结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Y-GAMA创始人王洁带来题为《用代码和算法拓宽工程边界》的报告,王董事长指出智能建造不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换壳”,我们可以利用代码和算法大幅提高工程效率。同时,王董事长指出面临工程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智能建造专业需要具备学科交叉的学习能力。王董事长详细介绍了上海非结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化智能设计软件Y-GAMA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详细演示了使用Y-GAMA进行建筑结构全参数化建模的工程案例。王董事长指出,结构工程师做设计非常不容易,我们应该不放弃每一次的技术迭代,哪怕每次只会进步一点点。王董事长同时介绍了上海非结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多所高校合作撰写的智能设计与实践教程。报告前沿性强,令在场学员耳目一新。


南京工业大学徐积刚博士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AI赋能的结构性能精准化评估:从结构构件到桥梁群体》的精彩汇报。许博士从巨量桥梁规模与运维需求为背景,介绍了AI技术在结构性能评估中的应用。徐博士介绍了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基于机器学习的桥墩失效模式预测方法、数据驱动的桥梁群地震损伤分析的新方法等,探讨了AI技术在基础设施性能评估中的应用潜力。徐博士指出利用AI深度学习可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工程结构性能的评估。报告前沿性强,令在场学员耳目一新。


最后,南京工业大学李子奇博士在本次学术交流会上,带来了一场题为《建造运维阶段的数字孪生技术探索》的精彩汇报。李博士深入介绍了围绕建造与运维阶段的数字孪生技术。李博士介绍了数字孪生在建筑工地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如何结合计算机视觉与多源空间定位技术,提升工地的智能化水平。李博士指出通过UWB、IMU等高精度定位手段,配合深度学习的多源信息融合与去噪算法,能够有效克服复杂施工环境下信号遮挡和干扰等问题,实现对建筑工人的实时精准定位。此外,李博士还详细介绍了借助基于图像的环境感知方法,李博士指出这不仅可以对施工现场的空间布局和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监控,还能对人员动作、结构缺陷等实现细致分析。李博士进一步展示了深度学习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融合应用,通过传感器与AI预测模型能够实现对结构应变和健康状态的智能预警。李博士指出数字孪生支持实时有限元分析和平台系统的开发,为桥梁等基础设施提供全天候监测及大数据管理服务。报告前沿性强,令在场学员耳目一新。


7月5日的5场专题报告内容紧扣“AI赋能土木”这一主题,涵盖桥梁工程损伤智能诊断、AI大模型驱动智能建造、智能结构设计、AI赋能的结构性能评估及数字孪生运维等多个土木工程的热点与前沿方向。专家们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为学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线下线上互动踊跃,气氛热烈,进一步激发了学员们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思维,也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作者:汪俊华;审核:张涛、方海